“2354.9元,没想到这么多。”在朋友圈纷纷晒出网上消费年度账单的时候,爱读书的高女士也悄悄算了一下2017年买书的花销。与以往不同的是,去年,50多岁的高女士学会了在网上买书,她的书几乎都来自当当、京东、天猫书城等网络渠道。
北京开卷公司发布的《2017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》显示,2017年,网络渠道依然是中国图书零售市场增长的主要推动力,同比增长25.82%。越来越多像高女士这样的爱书人,选择在网上买书。
三足鼎立,图书电商格局成型
从1999年当当率先进入网络图书市场,到2010年京东图书正式上线,再到2012年天猫商城推出图书板块,国内网络图书销售“三足鼎立”之势已成。
当当副总裁、出版物事业部总经理陈立均告诉我们,2017年,当当图书交易规模高达400亿码洋,销售图书11.89亿册。童书和小说发展尤其迅速,2017年的码洋均达到超60%的增长。
当年京东图书品类上市,主要还是出于商业考量。京东图书文娱营销部总经理高燕说,对当当和亚马逊中国的战略牵制只是次要因素,最重要的是,“图书极大地降低了新用户尝试京东的门槛,在京东购买图书的新用户占比在30%-40%”。2017年京东618“年中购物节”,京东图书专区迎来300多万人搬书,累计搬走5904吨书,可以装满6909架波音747飞机,图书文娱订单码洋高达22.7亿元。
起步晚、成长快,是出版机构对天猫图书平台的直观印象。2016年,天猫图书线上销售规模达到120亿。2017年,天猫图书实现码洋收入350亿元,实洋180亿元,不知不觉中改写了传统图书电商格局。与传统图书电商相比,纯平台化运作是天猫图书最显著的特点。天猫3000多个商家中,既有线下书店、出版机构自建的旗舰店,也有大量图书专营店,还有如博库网、文轩网甚至当当、京东等大型垂直网店,也吸引了“逻辑思维”“理想国”等特色渠道加入。
从纸到屏,数字阅读正当时
“下一站,平安里。”地铁报站提示声响起,小叶猛然反应过来,赶紧收起手机,移到车门口。“好几次我都因为在手机上看小说坐过站了。”谈起自己的囧事,这个戴着黑色鸭舌帽的年轻姑娘不好意思地笑了。在她手机里,安装着掌阅、京东阅读、当当云阅读、淘宝阅读等五花八门的阅读软件。“有人说现代人不爱读书,我不觉得。其实我们很多人都在手机、电脑上看。”
不可否认,人们的阅读方式正逐步从传统纸质书转向数字阅读。推动数字阅读,为公众提供更多优质的数字阅读资源,也就成为图书电商的发展方向。
品牌升级后的当当云阅读形成集“纸、电、书”于一体的全品类“阅听”生态,拥有50万正版电子书、听书、网文、漫画等数字读物,吸引了4000万高知高收读者,2017年迎来爆发式增长,销售额增长126%,付费用户增长72%,吸引了成为全网最大的中文数字阅读社区之一,成功进入全国阅读类APP排行TOP10。
京东2016年世界阅读日推出JDRead首款阅读器,并与众多知名作家合作推出电子书,包括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、新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石黑一雄等,让更多严肃文学作品进入电子书领域。
天猫图书则给予读者更多优惠,用户在天猫购买部分纸质书时,可以免费获得其电子版,并通过阿里文学旗下的APP进行阅读。
线上线下,书香氛围暖人心
2500平方米的图书空间,随处可见宽敞的沙发,台阶上放着素雅的干草垫,悠长的音乐包裹着淡淡的花香。1月27日晚上,重庆市民小俞来到刚开业的当当书店全国首家旗舰店,参加《诗经》品读会。“来到这里,就像找到了精神的家园。”作为文学爱好者的小俞说,“感觉特别温暖。”
近年来,随着O+O(Online+Offline,线上线下融合)理念的流行,以及人们对消费体验的重视,三大电商开始布局线下实体书店,着力打造包含艺术、文创、智慧生活等元素的城市文化空间,用文化温暖都市生活的各个角落。
当当于2015年下半年提出“千店计划”,至今,已在全国开设书店(含书吧)近200家。京东图书则与南京高校的创客空间、上海亲子园、北京798艺术区等合作,开店30多家。而致力于打造线上图书第三方平台的天猫,也将在今年和传统书店展开新零售合作,打造智慧书店,构建无感支付书店及24小时无人书店。
图书电商不仅为买书、读书提供了物质上的便利,也在精神文化层面引领着阅读风尚。
请看我的思考《关于图书音像行业的思考》